家纺常识:领略汉绣别样风采
2014-07-02 17:39:26自古我国就有丝绸之路,可见我国的丝绸产业,纺织业已经到达了一定水平。从春秋中期到战国时,楚国的刺绣品已远销到西伯利亚地区,可见其刺绣业之发达。南方的楚国丝织业足以代表当时我国丝织品工艺技术的最高水平。
屈原的《楚辞·招魂》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楚宫丝织品图画,“翡翠珠被,烂齐光些。蒻阿拂壁,罗帐张些;纂组绮缟,结琦璜些。……翡帏翠帐,饰高堂些”,“被文服纤,丽而不奇些。”这种需求对刺绣品的生产、发展的刺激是不难想见的。同时,楚文化氛围下民间戏曲的发达、巫风巫术的盛行又为刺绣走向民间提供了生长的沃土。
汉绣的鼎盛期是清末民初。咸丰年间,汉口设有织绣局,集中各地绣工绣制官服和各种饰品。清末,在武昌的营坊口、塘角、白沙州、积玉桥和汉口的黄陂街、大夹街一带,开有许多绣铺,汉口还有一条绣花街。当时的汉绣产品主要分三类:作为生活用品的有绣衣、绣枕、门帘、帐沿、绣鞋、头巾、围裙、荷包等,多用于闺阁陪嫁。其中,汉口的绣花戏衣颇具名气。二是装饰品。有壁挂、中堂、屏风、彩帐、堂彩、龙衣、狮皮、戏装、道具等。三是敬神赛会的礼仪用品,包括神袍、袈裟、彩幡等。
抗战时期,日军侵占武汉,汉口绣花街被烧毁,汉绣日趋凋零,技艺几近失传。新中国建立以后,汉绣才重放光华。80年代,汉绣产品已由原来的民用小绣品和少量古典戏剧绣服发展到帐帘、披风、被面、枕套、服装、大幅、中堂、条屏、折页、摇件和屏风等十多个品种。2003年,汉绣传人任本荣先生在汉成立了汉绣工作室,大力发扬汉绣技艺。
江陵马山一号墓发掘出的战国中期绣品,进一步证实了汉绣的历史承载量。绣线颜色以红、黄、绿、兰等亮色为主,绣品以密集的满绣填充块面,或虚出绣纹轮廓内的局部块面,绣出的珍禽异兽、奇花佳卉富于立体感和虚实感,色彩鲜艳、花纹瑰丽,典雅而富丽,对汉绣艺人“花无正果,热闹为先”的美学观念的形成无疑产生了深刻影响。
刺绣,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除了用于空间设计作为工艺饰品,还被绣上服装上,家纺床品上,作为一中永恒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