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绣神韵
2014-07-02 17:59:41在中国刺绣大家族中,湘绣是一个特色鲜明的地方绣种,历史上也有“楚绣”的叫法。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长沙国已将刺绣用于服饰。西汉时代,长沙王曾命手绣,在方帛上绣出城邑、行阵等地图。从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绣片看,湖南长沙地区的刺绣早在西汉时期就已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在传承了数千年之后,明清两代达到巅峰,“湘绣”也在这一时期成熟并发展起来,并与苏绣、粤绣和蜀绣齐名,史称四大名绣。
到了光绪末年,湘绣已遍及湖南广大城乡,处处可见“母友相传,邻亲相授”的传艺、学艺等生动场面,特别是长沙郊区一带,湘绣成为家家户户的农村副业,并纷纷开设湘绣门店和绣庄,如邵家冲王展香的“广华绣庄”,茶园塘卢炳元的“锦华绣庄”,金家塘张国良的“云霞绣庄”,高家屋场胡德兴、魏建章的“锦霞绣庄”、“湘翠绣庄”,规模较大的有照壁张长源的“湘源丽绣庄”,而开办时间最早、最长的则数荒坡李和生的“李裕章绣庄”。当年,袁魏氏之子瑾荪在长沙城内创“锦云绣馆”,开湖南绣馆之先河,接着开业的有“红移”、“梁玉霞”、“李协泰”等绣庄,并以沙坪、袁家冲为中心,扩展到长沙城郊、河西、三汊矶、宁乡朱石桥、浏阳等地,城乡绣工达万余人。
到了20世纪上半叶,湘绣名家名作不断涌现,人物“惟妙惟肖”,写意山水,则更是“色簪花,迹灭针绒”。这些“绝针”之作均出自于湘绣艺人的“神手”,曾名噪一时,受到国内外人士的赞誉。随着湘绣商品经济的发展,湘绣吸收了我国古老文化中绘画、刺绣、诗词、书法、金石等诸种艺术精华,从而形成了以中国画为基础、以几十上百种针法和多种色阶的绣线,在各类底料上充分发挥针法的表现力,精细入微地刻画出物象外形内质的自行特色,形成了湘绣独特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