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陶瓷行业对于早日实现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的渴望,“机器人造瓷砖”、“智能化生产线”、“无人工厂”、“工业4.0”等大旗纷纷扬起,表达出对未来的美好愿景;另一方面则是残酷的现实:在我国绝大部分陶瓷生产车间,依然需要大量的人工来确保生产线的正常运作。
“在欧美等发达地区的陶瓷企业,早在二、三十年前实现了生产的自动化。”广东科达洁能股份有限公司国际营销总监刘晓东指出,而目前中国陶瓷生产的水平还远远达不到“自动化”的程度。他认为,相较于“自动化”,或许用“机械化”来形容会更为贴切。“虽然现在大家都在呼吁工业4.0,但建陶行业的生产制造水平仍介于工业1.0和工业2.0之间,代表中国陶瓷制造自动化最高水平的陶瓷制造也才刚刚触及工业2.0的初级阶段”。蒙娜丽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张旗康如是表示。
不论是陶瓷生产制造方,还是陶机设备供应方,对于我国目前的陶瓷生产制造自动化水平给出的分数都不高,但业内一致认可的是,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制造业必然要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陶瓷行业亦然。问题是,虽然近几年来随着全自动包装机等设备的推广及普及,我国陶瓷生产的自动化程度显著提升,但是全面实现自动化的路依然荆棘丛生。“我国陶瓷产业生产模式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必须要寻找一条符合中国陶瓷生产特色的自动化发展之路”。众多业内资深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在业内的高度期待下,从低起点出发的中国建陶生产自动化该如何克服重重障碍、跨越“关山”?“目前来看,前路并不是很清晰”。刘晓东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