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救援》为什么像真的?作者、导演和NASA专家告诉你

从小说到电影,《火星救援》被许多拥趸津津乐道的,正是其科学性。但这其实是一件很吊诡的事,因为在现实的2015年,尚未有一名地球人踏足过火星,而在故事设定的2029年是否真能上演营救宇航员马克·沃特尼的戏码,一切都是未知数。

那么为何这部电影会被认为是“真的”,或者至少可以说“看上去像真的一样”?今年9月,《科学杂志》请来了小说作者安迪·威尔、影片导演雷德利·斯科特以及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行星科学部主管吉姆·格林三人,就有关电影如何追求细节真实,做了一番圆桌访谈。格林正是影片的顾问之一,而在电影拍摄过程中,有多位NASA顶尖科学家参与其中。

问:三位怎么看电影里的科学元素?

威尔:我本身就是个喜欢在科学故事里挑刺的主。我常在一些故事里找出一些明显的错误,我可不想让这事发生在我读者身上……如果你真注意到(电影里)所有的科学元素和所有的细节,那你再看下主情节,就会觉得这真的很酷。

斯科特:大多数情况下,它跟我们真实能得到的东西一样精确……这真让人耳目一新,我爱死它了。我希望用现实中的科学限制(幻想),当有人看了电影讨论:“在飞行器绕行地球时,如果不对其进行减速,是否能节省燃料?”这类问题我觉得会十分有意思。

格林:亚瑟·马克思是雷德利的道具设计师,当我和他合作时,我对他说要有创造力、想象力,要用艺术把一些东西的感觉做对。


问:电影里有大量技术我们现阶段尚未掌握,如何保证科学现实性?这些技术又是从何得知?

威尔:我整个人生都在当名太空极客,但在我写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没有认识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全部专家,当然现在我全认识了!我的主要信息源是谷歌……我读了成吨成吨的研究材料。还有,《火星救援》我是一章章地发布到网站上,所以无论里面有什么物理学或是化学错误,我的读者都会电邮我。这很棒,相当于我有了一群人帮着我做事实校对。

斯科特:在我决定执导电影的那一刻起,我便与NASA方面讨论其(电影里)涉及的进程、生活舱、火星发射器、太空服等一切细节。他们发给我图片,几乎就像是真的照片一样,因为他们确实希望这些概念图付诸实施。如果剧本里有什么令他们质疑的话,他们会当面说出来。

格林:我们带着雷德利去了约翰逊空间中心。我让他有机会了解“Habs”(太空生活舱)到底长什么样子……宇航员如何获取食物,飞行器长什么样子,他们如何操作?所有这些小说里可以不用提,但当成为画面之后,它们就必须被呈现出来,而这些画面值得写上千言万语,让整个故事具有现实性。

问:吉姆、安迪,你俩在多大程度上参与到影片制作中去?

格林:我很快就意识到帮着写剧本、确保视觉真实性与如何构建事物之间的区别。后者是我参与的主要方式。比如说电影里有个东西叫“放射性同位素热交换器”(radioisotope thermogenerator),就是一种利用辐射发电的装置,我就帮着创意,它应该造成什么样子?温度能达到几度?能产生多大的辐射量?你该怎么去操作?

在“赫尔墨斯号”里,如何制造人工重力,它看上去会呈现什么状态,它的旋转速度得多快?在电影里如何表现出来?NASA现有概念里的火星车是什么样子,NASA概念里的火星生存支持系统又是什么样子?

威尔:我的主要工作就是去兑现支票!但他们也希望我参与其中,当德鲁·高达在写剧本的时候,我们常打电话,几乎每天一通。后来电影开拍了,雷德利也会汇总些问题给我,这些技术性问题让我意识到,这帮家伙想要努力确保科学准确性。比方说,雷德利会问我,“我们想让马克穿着太空服在火星表面上,把联氨从一个容器倒到另一个容器里?”我说,“不,我觉得这有问题。联氨的挥发性很强,而且由于火星上的大气压力,它应该会蒸发掉。”然后那边说,“好吧,我们不会这么干的。”

© 2016 上海某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